“导”学
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学科研 > 课堂实践

课堂实践

“导”学

作者:本站编辑   日期:2013-03-18   阅读:26030次    来源:本站原创

  “ 教是为了不教 ” 、“ 有人认为一听一讲之间,事情就可以完成了,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,我给你了,你收到了,东西就在你手里了,这实在是个大大的误解。”(叶圣陶)

  语文课需要讲,但更要着力于“导”。  所谓的“导”,就是多方设法、潜心设计,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,掌握学习的主动权,自奋其力,自求得之,益其智能,长其才干。

  如何“导”呢?

  一、导之以趣

 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,是推动学生求知、求解的内在动力,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条件。

  实践证明,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、提高听说读写能力、发展智慧才能,有兴趣是极其重要的。但是,我们的课堂也绝不能依靠逗乐取笑或廉价的噱头来激起“兴趣”,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实际,把知识性、思想性、科学性、趣味性融为一体,来收到好的效果。“要以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学习,使之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,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。”(赞可夫)

  经常使用的、行之有效的一些激起兴趣的做法是:留下悬念,激起矛盾,常“被成功”。

  二、导之以思

  语文教学应着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,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。“懒于思索,不善于钻研和深入理解,自满自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,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。”(高尔基)

  语文教师绝不能满足于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,而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,让智慧的活水汩汩流出,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敢于提出新问题、新的可能或从新的角度去分析老问题,才能收到最佳效果。

  三、导之以疑

  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平静的脑海里投入激起浪花的石头,以掀起他们头脑中的波澜,经过“无疑——生疑——质疑——解疑”这个过程,使学生的头脑越来越灵活,越来越敏锐。

  学生一旦从被动待灌的位置调到主动攫取的位置,不仅情趣随之增强,而且心扉大开,思索、推究、探求的劲头十足。

  四、导之以法

  古人云“莫把金针度与人”,“教会徒弟饿死师傅”,于是师傅总要留几手“保命”,而现在我们则必须反其意而行,对学生授之以法,让学生有超过我们的成就,这也才是现代教育的真谛。

  未来的文盲,不再是不识字的人,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。这要求我们教师施教时应面向未来,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,“授之以渔”,从某种意义上说,方法就是能力。

  五、导之以情

  在语文教学中,传播知识,讲清道理很重要,但也还需要倾注情感,以情动人。文章不是无情物,语文教学离开了情,就缺少了灵魂。

  教学活动更多的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,学生在教师美好情感的熏陶下,身心就会得到健康的发展,教学的效果才能巩固牢固。亲其师,方能信其道呀。


  我们深信,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“导”的工作,我们的课堂一定会鲜活起来,教与学也才能如不败之花,始终光鲜夺目,获得骄人的成果。

关闭窗口

版权所有 © 江苏省邳州中等专业学校
地址:江苏省邳州市辽河路东段(沙沟湖)邮编:221300
办公室电话:0516-80316380 | 招生就业处电话:0516-80316395,0516-80316396
网站备案号:苏ICP备12040635号-1
  • 招生
    就业
  • 校长
    信箱
  • 新浪
    微博

  • TOP